2020-12-03 09:41:13來源:重慶市發展改革委
近日,《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公開出版發行,重慶市開展區縣城市信用監測作為典型案例,被收錄于“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
重慶市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對全市40個區縣(含兩江新區,萬盛經開區)城市信用狀況進行在線監測,倒逼各區縣營造誠信氛圍、優化營商環境。
(一)建系統,運用大數據手段開展城市信用監測
建立區縣城市信用監測指標體系,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成“區縣城市信用監測系統”,對海量互聯網信息進行7*24小時的信用事件及信用制度建設情況監測,自動形成區縣城市信用監測指數,平臺監測的網站包括綜合性媒體網站、信用網站、城市政府網站等6000多個。
(二)抓重點,圍繞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優化監測指標
在政務誠信領域圍繞依法行政、守信踐諾、誠信體系建設三個方面開展監測,將審計對各區縣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跟蹤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行政機構被處罰數量、行政審批超期辦件率、失信被執行人涉政府機構的情況及數量、是否存在“好政策懸空”“新官不理舊賬”的情況及納入監測范疇。在司法公信領域圍繞法院檢察院公信、公共安全領域公信兩個方面開展監測,將法院檢察院失信的事件數量、司法公信領域從業人員不良記錄數量等納入監測指標。
(三)亮紅燈,倒逼區縣不斷改善本地信用環境
對信用監測數據開展數據分析,按月形成《重慶市城市信用狀況報告》,總結排名靠前區縣的優秀做法、工作經驗,分析排名靠后區縣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信用狀況報告》及監測排名通報區縣政府,對排名靠后的區縣“亮紅燈”,開展約談,指導和倒逼區縣開展信用承諾、信易貸等工作,不斷改善區縣信用環境。
重慶市開展區縣城市信用監測以來,各區縣高度重視,主動作為,區縣信用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信用環境不斷改善
各區縣信用信息歸集共享、信用目錄等制度建設方面實現全覆蓋,所有區縣信用門戶網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政商關系不斷優化
截至2020年6月底,各區縣已清償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2.42億元,大渡口區、江北區等15個區縣實現無分歧賬款已“清零”,500萬元以下無分歧賬款已全部“清零”,失信被執行人涉政府機構自2018年至今實現“清零”。
簡政放權深入推進
2019年,市、區縣、鄉鎮三級進一步取消和調整211項行政權力事項,新取消證明事項6項。依托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行“一企一證”,發證種類從24類減至10類。探索推進信用承諾制審批,如銅梁區對商事登記、市場準營、企業投資建設等30項事項容缺審批或者材料要件后補審批,縮短辦件時限,獲得施工許可最多可減少22天。
法治環境持續改善
健全“1+X”民營經濟司法保護工作體系,建立法律風險提示回訪、“法律風險點+典型案例”提示制度。通過“營商環境司法評估指數體系”“網上無紙化立案”“生效判決證明自動生成”等系列舉措,提升執行合同效率和質量。完善商事案件訴調對接機制,實現自動隨機分案,更多簡易案件進入速裁程序,2019年共開展涉民營企業糾紛案件訴調對接1萬余次。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市民信用獲得感得到提升
全市28個區縣開展信用惠民便企工作,在稅務、交通、旅游、政府招投標、信貸金融、住房、閱讀、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等多個領域開展了“信易+”應用。截至2019年底,“銀稅互動”“知識價值信用貸”“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愉快融”等“信易貸”產品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超300億元。
2020年,重慶市將城市信用監測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繼續對區縣開展城市信用監測,打通優化營商環境“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