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11:12:23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近年來,佛山市以“釘釘子”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信用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聚焦信用應用服務實體經濟,信用建設支撐“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大提升為工作主線,以平臺建設、數據治理、信用監管、應用場景拓展為發力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數據歸集規模達10.58億條,59個行業細分領域實現了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在28個領域探索開展信用場景創新應用。
??一、激活信用價值,中小微企業融資貸款更方便
??2016年,佛山市按照“數據挖掘信用,信用賦能金融,金融普惠大眾”的工作思路,全省率先建成廣東(佛山)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并升級為全省平臺“粵信融”。2019年,“粵信融”被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六部委納入金融科技應用試點。截至2021年7月,“粵信融”注冊企業141380家,撮合銀企融資對接20557筆,融資金額達2249.79億元,在全國261個地級城市中發放貸款總額位列第二。
??(一)“搭橋修路”連通“信息孤島”。“粵信融”平臺著力于搭建信息高速公路,打通原始數據生產者(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提供者(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信用信息使用者(商業銀行)三者之間信用信息的共享路徑,暢通信用信息從生產到應用全鏈路,以大數據、智能風控等金融科技為支撐,持續豐富信用融資產品,市信用平臺累計推送47個部門9119萬條數據至平臺,實現企業社保、納稅、公積金、水、電、氣、倉儲物流、知識產權等數據全覆蓋,有效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信用畫像提升銀企對接質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根據價值密度差異,賦予數據不同權重,實現對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精準信用畫像。經企業授權后,銀行可向“粵信融”數據庫查詢企業信用信息,支撐銀行信貸決策,提高信用狀況良好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貸款可及性。2020年,“粵信融”新增注冊企業74835家,新增企業注冊量同比增長約18倍,全年撮合銀企融資對接8914筆,融資金額948.90億元,融資金額同比增長167%。
??(三)創新金融產品普惠中小微企業。佛山轄內38家金融機構入駐平臺并發布融資產品369個,其中防疫期間發布 “抗疫貸”產品34個、“復工復產”信貸產品13個,累計為防疫企業發放貸款超25億元,助力企業抗疫、復工復產融資金額達76.9億元。篩選信用狀況良好的企業進入培育池進行專項管理,金融機構面向“入池”企業開發針對性、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在貸款期限、額度、利率和信用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促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開發企業走訪管理系統提高中小微企業首貸率,貸款落地率達38%。建設企業銀行結算賬戶備案管理系統,企業開戶時間由原來的10天縮短至1天。搭建穩企業保就業平臺,通過“粵信融”向銀行機構推送重點企業1942家,銀行全部對接并授信總額277億元,有力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
??二、力推信用監管,誠信企業發展環境更寬松
??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企業問題發現率由改革前的17.6%提升到86%,對守法經營市場主體的實地檢查率比改革前減少83%。佛山市“人工智能+雙隨機”被國務院辦公廳列為首批十大“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復制推廣,是全國10個經驗做法中唯一的地級市經驗項目。
??(一)統建監管平臺,聚融涉企信息讓監管夯實有力。建成覆蓋市、區、鎮(街)三級的市場監管服務信息化平臺,打通省市場監管局數據庫涉及佛山數據的共享通道,全面整合各部門涉企數據,共收集、清洗、校驗市、區兩級超100個部門的登記注冊、行政許可、日常監管、行政處罰、投訴舉報、法律訴訟等各類涉企數據共1.5億條,組建共計424個項目類別的全量數據資源庫,為利用大數據進行企業信用風險研判提供強力支撐。
??(二)構建分類模型,智慧分析預警讓監管無處不在。運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建設風險預警系統,提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現識別能力。通過對全市市場監管歷史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梳理總結市場主體違法失信行為特征,尋找影響違法行為發生率的因子,最終篩選出存續期、股東認繳出資額、用工人數、行業類別、認繳注冊資本、納稅金額等12項關聯度較高的因子,以此作為計算違法失信行為概率的基本要素,構建風險研判數學模型,自動識別定位高風險市場主體。通過構建風險研判模型,只需一鍵點擊,3分鐘內即可完成篩選識別工作。
??(三)突出靶向篩查,精準執法檢查讓監管無事不擾。制定市場監管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計劃時,運用風險研判模型,提前篩查出高風險市場主體,對風險高的領域、行業和市場主體加大抽查力度,對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可適當減少抽查,以減少對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必要干擾。實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對守法者“無事不擾”。
??(四)實施風險預警,前移應用場景讓監管更有溫度。將人工智能監管進一步延伸至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領域,持續提升相關領域監管效能。打通市場監管服務平臺與12345投訴舉報系統,對全市消費者投訴舉報數據進行分析,自動研判出侵犯消費者權益風險點及風險集中地域或所在行業,根據風險研判結果,對經營者發出行政提示,做好警示教育工作;對消費者發出消費提醒,做好事前預警;對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推送消費風險分析報告,提出加強監管的意見建議,以信息化推動市場監管現代化,構建大數據驅動的智慧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